经济危机下,律师的钱途何在/张鹏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0:26:20   浏览:965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经济危机下,律师的钱途何在

张鹏


  自2008年五月以来,由美国华尔街次货信贷危机引发的信用经济危机已迅速席卷了全球。其中发达国家深度受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陷入困顿。全球失业率日益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律师的钱途如何,便成了众多司法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诚然,律师钱途如何又必然地主要与民事诉讼率相关联,那么什么是民事诉讼率呢?
  所谓民事诉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人口所平均拥有的案件数量。这里所指时期的单位,通常是一年,但是人口数的单位则可以比较随意。这是因为除以人口数的目的在于扣除人口因素的影响,所以可以适当放宽。
  民事诉讼率所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民事诉讼活动的规模;2,人们实际求助于法院的纠纷数量;3,法院工作的业绩和负担。其中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律师诉讼代理活动的数量。在理论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值得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并决定着民事诉讼率的高低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民事诉讼率的解释问题。
  民事诉讼率的解释问题不仅仅在理论上存在,而且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中,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民事诉讼率存在着差异;2,不同国家的民事诉讼率也存在差异。上述两个问题中,一个涉及民事诉讼率的历史变迁问题,一个则涉及区域性差异问题。二者虽分属于民事诉讼率解释的两个方面,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民事诉讼率的高低存在差异性。
  经济危机对民事诉讼率的影响问题是功能理论影射出来的第三个问题——特殊事件对民事诉讼率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民事的变化曲线出现较大幅度的起伏和波动。经济危机对于民事诉讼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同时产生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一方面,经济危机使得经济萧条、交易活动减少、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减少、民事纠纷当事人因无钱支付诉讼费而不愿通过法院解决问题的数量增加,因此诉讼率也随之下降。另外一个方面,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大、中、小企业破产,加剧了交易风险,加重了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诉讼率又将因此而上升。那么究竟是升还是降,这就更是一个问题了。
  笔者认为,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对于民事诉讼率影响的两个方面既不符合线性关系,也不符和一般的曲线关系。经济危机的客观因素打破了无论是线性关系还是曲线关系的平稳的历史进程,使得诉讼率的变化量出现波动性和非连续性,使民事诉讼率的水平处于一个奇点上。社会环境作为自变量与民事诉讼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应该是一种非线性的微分方程的关系,其中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并且没有重大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其关系应该是一种非线性的常微分方程的关系,而绝对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
  经济危机给中国所带来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但并没有直接动摇我国经济主体的根基。因此,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对于民事诉讼影响的正面效应将大于负面影响,所以我国律师的钱途还是比较光明的。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通知(附英文)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通知(附英文)

1993年12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广州市税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于1993年12月23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使《办法》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贯彻实施和开展宣传,根据《办法》的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并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宣传提纲》(以下简称《宣传提纲》)。现将《办法》转发给你们,《细则》和《宣传提纲》一并下发,并就贯彻实施《办法》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发票管理行政法规。《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发票管理在规范化、法制化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统一了我国现行的发票管理制度,强化了税务机关的发票管理职能,规范了发票管理程序,加重了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严格了对税务机关行使职权的约束,体现了对印制、使用发票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税收征管法规体系,切实加强发票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的监控职能,而且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务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仅要看到《办法》的颁布对于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发票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还应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把《办法》的贯彻实施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抓紧制定出贯彻实施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及时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并与有关部门沟通,以利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二、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地税务机关要积极组织力量,认真抓好《办法》及其《细则》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工作,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结合征管法和新税制的学习、培训、宣传工作,有重点地举办发票培训班,组织广大税务干部和印票,用票单位和个人认真学习《办法》、《细则》,掌握其基本精神和内容,明确各自的权利(力)和义务,为《办法》和《细则》的贯彻实施做好准备。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加社会对发票管理法规的了解,增强依法使用发票的社会意识,强化发票领域的社会监督,为提高发票管理质量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健全发票管理制度。根据《办法》及其《细则》的有关规定,各级税务机关应结合具体情况,对本地区原有的发票管理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改的要修改,该重新制定的要重新制定,从而建立健全发票印制、发票工本管理费、发票保证金,发票购领用存等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完整的发票管理法规制度体系,使得发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四、严格发票印制管理,不断改进防伪措施。发票印制企业的选择要严格按照《办法》和《细则》中确定的条件和标准、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投标选择定点。对已经确定的印制企业,必须按规定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凡出现问题又不积极改正的,要及时取消其印制发票资格,以确保发票印制的质量和供应要求。同时,针对假发票泛滥、扰乱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突出问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防伪技术和设备,在全国统一发票防伪措施,增强发票的综合防伪性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以至根治假发票这一顽症带来的危害。
五、密切部门配合,集中力量打击发票领域里的严重违法犯罪。《办法》和《细则》的颁布,为进一步打击发票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地税务机关在加强对发票购、领、用、存等各环节监督检查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抓好与公安、检察、法院、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在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私印、私售、倒买倒卖、伪造变造发票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惩处,以保证明年1月1日增值税凭发票注明税款抵扣制度的顺利推行,推动《办法》的正确贯彻实施,促使市场经济秩序更加有条不紊。
六、关于新旧法规的衔接问题。根据《办法》和《细则》的规定,财政部1986年8月19日颁布的《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和原国家税务局1991年12月27日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发票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原规定》),从《办法》发布之日起废止。对于《办法》发布之日后正在查处或者新发现的以前的发票违法案件和违法行为的处理,原则上适用《原办法》、《原规定》。但是,为便于操作,凡属于办案、复议等程序方面的规定,一律适用《办法》及其《细则》。
七、加强上下联系。为了及时掌握《办法》和《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各地税务局要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将本地区的宣传贯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我们,以便统一研究、协调、解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制定的发票管理制度和办法要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两套税务机构分设前的发票管理工作,仍按现行体制集中统一管理。
以上各点,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宣传提纲》

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是税务机关管理发票的法定标志,其形状、规格、内容、印色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除经国家税务总局或国家税务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以下统称省级税务机关)依据各自的职责批准外,发票均应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
第三条 发票种类的划分,由省级以上税务机关确定。
第四条 发票的基本联次为三联,第一联为存根联,开票方留存备查;第二联为发票联,收执方作为付款或收款原始凭证;第三联为记帐联,开票方作为记帐原始凭证。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还应包括抵扣联,收执方作为抵扣税款的凭证。
除增值税专用发票外,县(市)以上税务机关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减联次并确定其用途。
第五条 发票的基本内容包括:发票的名称、字轨号码、联次及用途,客户名称,开户银行及帐号,商品名称或经营项目,计量单位、数量、单价、大小写金额,开票人,开票日期,开票单位(个人)名称(章)等。
有代扣、代收、委托代征税款的,其发票内容应当包括代扣、代收、委托代征税种的税率和代扣、代收、委托代征税额。
增值税专用发票还应当包括:购货人地址、购货人税务登记号、增值税税率、税额、供货方名称、地址及其税务登记号。
第六条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式样的发票,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式样的发票,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本条所说发票的式样包括发票所属的种类、各联用途,具体内容、版面排列、规格、使用范围等。
第七条 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财务和发票管理制度健全、发票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可以申请印制印有本单位名称的发票;如统一发票式样不能满足业务需要,也可以自行设计本单位的发票式样,但均须报经县(市)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其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家税务总局另定。

第二章 发票的印制
第八条 《办法》第七条所称“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印制”,是指由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企业统一印制。
第九条 印制发票企业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设备、技术水平能满足印制发票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需要;
(二)能够按照税务机关要求,保证供应;
(三)企业管理规范,有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
(四)有专门车间生产、专用仓库保管,专人负责管理;
(五)能严格遵守发票印制和发票防伪专用品生产管理规定。
第十条 发票准印证和发票防伪专用品准产证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发。
税务机关应定期对印制发票企业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取消其印制发票或生产发票防伪专用的资格。
第十一条 印制发票企业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企业应建立以下制度:
(一)生产责任制度;
(二)保密制度;
(三)质量检验制度;
(四)保管制度;
(五)其他有关制度。
第十二条 发票印制或发票防伪专用品生产前,主管税务机关应下达发票印制或发票防伪专用品生产通知书,被指定的印制或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印制或生产。
发票印制通知书应当载明印制发票企业名称,用票单位名称,发票名称、种类、联次、规格、印色、印制数量、起止号码,交货时间,地点等内容。
发票防伪专用品生产通知书应当载明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企业名称,发票防伪专用品名称,主要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年计划产量等内容。
第十三条 印制发票企业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企业印制、生产完毕的成品,以及印制发票企业购进的发票防伪专用品,应按规定验收后专库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次品、废品应报经税务机关批准集中销毁。
第十四条 不定期换版的具体时间、内容和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三章 发票的领购
第十五条 依法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需要领购发票的,可以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
第十六条 申请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证明时,应当提供加盖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确认专章的税务登记证(副本)。非增值税纳税人和根据增值税有关规定确认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不得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十七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税务登记证件是指税务登记证(正、副本)、注册税务登记证(正、副本)。
第十八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购票申请应载明单位和个人的名称,所属行业,经济类型,需要发票的种类、名称、数量等内容,并加盖单位公章和经办人印章。
第十九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经办人身份证明是指经办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工作证以及其他能证明经办人身份的证件。
第二十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财务印章是指单位的财务专用章或其他财务印章。
第二十一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发票专用章是指没有(或者不便使用)财务印章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按税务机关的统一规定刻制的,在领购或开具发票时加盖有其名称、税务登记号、发票专用章字样的印章。“发票专用章”式样和使用办法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13第二十二条
税务机关对用票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财务印章和发票专用章的印模应留存备查。
第二十三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发票领购簿的内容应包括用票单位和个人的名称、所属行业、经济类型、购票方式、核准购票种类、发票名称、领购日期、准购数量、起止号码、违章记录、领购人签字(盖章)、核发税务机关(章)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办法》第十六条所称购票方式是指批量供应、交旧购新或者验旧购新等方式。
第二十五条 税务机关在发售发票时,应按核准的收费标准收取工本管理费,并向购票单位和个人开具收据。工本管理费应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省级税务机关应制定具体管理制度。
第二十六条 凡需向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提供发生购销业务,提供接受服务或者其他经营活动的书面证明。 对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当在开具发票的同时征税。
第二十七条 《办法》第十九条所称保证人,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担保能力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不得作保证人。
保证人同意为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的,应当填写担保书。担保书内容包括:担保对象、范围、期限和责任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担保书须经购票人、保证人和税务机关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第二十八条 《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所称“由保证人或者以保证金承担法律责任”,是指责令保证人缴纳罚款或者以保证金缴纳罚款。
第二十九条 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的具体范围,以及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市、县从事临时经营活动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的办法,由省级税务机关规定。

第四章 发票的开具和保管
第三十条 《办法》第二十条“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是指收购单位和扣缴义务人支付个人款项时开具的发票。#13第三十一条 向消费者个人零售小额商品或者提供零星服务的,是否可免予逐笔开具发票,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第三十二条 《办法》第二十二条所称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是指开具或取得的发票是应经而未经税务机关监制,或填写项目不齐全、内容不真实,字迹不清楚,没有加盖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伪造、作废以及其他不符合税务机关规定的发票。
第三十三条 填开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开具发票。
第三十四条 开具发票后,如发生销货退回需开红字发票的,必须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或取得对方有效证明;发生销售折让的,在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后,重新开具销售发票。
第三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在开具发票时,必须做到按号码顺序填开,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全部联次一次复写、打印,内容完全一致,并在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第三十六条 开具发票应当使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十七条 《办法》第二十四条“机外发票”是指经税务机关批准,在指定印制发票企业印制的供计算机开具的发票。
第三十八条 对根据税收管理需要,须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具发票的,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省际毗邻市县之间是否允许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具发票,由有关省级税务机关确定。
第三十九条 《办法》第二十七条所称规定的使用区域,包括《办法》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使用区域。
第四十条 《办法》第二十八条所称发票登记簿的式样和使用办法,以及发票使用情况报告的形式和期限,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13第四十一条 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妥善保管发票,不得丢失。发票丢失,应于丢失当日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在报刊和电视等传播媒介上公告声明作废。

第五章 发票的检查
第四十二条 《办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发票换票证仅限于在本县(市)范围内使用。需要调出外县(市)的发票查验时,应与该县(市)税务机关联系,使用当地的发票换票证。
第四十三条 发票的真伪由税务机关鉴定。
第四十四条 收执发票或保管发票存根联的单位,接到税务机关“发票填写情况核对卡”后,应在十五日内填写有关情况报回。“发票填写情况核对卡”的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六章 罚则
第四十五条 税务机关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应将处理决定书面通知当事人;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案件,应立案查处。
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政处罚,由县以上税务机关决定;罚款额或没收非法所得款额在一千元以下的,可由税务所自行决定。
第四十六条 下列行为属于未按规定印制发票、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
(一)未经省级税务机关指定的企业私自印制发票;
(二)未经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企业私自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私自印制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伪造、私刻发票监制章,伪造、私造发票防伪专用品;
(四)印制发票的企业未按“发票印制通知书”印制发票,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企业未按“发票防伪专用品生产通知书”生产防伪专用品;
(五)转借、转让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
(六)印制发票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企业未按规定销毁废(次)品而造成流失;
(七)用票单位私自印制发票;
(八)未按税务机关的规定制定印制发票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管理制度;
(九)其他未按规定印制发票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 下列行为属于未按规定领购发票的行为:
(一)向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
(二)私售、倒买倒卖发票;
(三)贩运、窝藏假发票;
(四)向他人提供发票或者借用他人发票;
(五)盗取(用)发票;
(六)其他未按规定领购发票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下列行为属于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行为:
(一)应开具而未开具发票;
(二)单联填开或上下联金额、增值税销项税额等内容不一致;
(三)填写项目不齐全;
(四)涂改发票;
(五)转借、转让、代开发票;
(六)未经批准拆本使用发票;
(七)虚构经营业务活动,虚开发票;
(八)开具票物不符发票;
(九)开具作废发票;
(十)未经批准,跨规定的使用区域开具发票;
(十一)以其他单据或白条代替发票开具;
(十二)扩大专业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范围;
(十三)未按规定报告发票使用情况;
(十四)未按规定设置发票登记簿;
(十五)其他未按规定开具发票的行为。
第四十九条 下列行为属于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行为:
(一)应取得而未取得发票;
(二)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三)取得发票时,要求开票方或自行变更品名、金额或增值税税额;
(四)自行填开发票入帐;
(五)其他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行为。
第五十条 下列行为属于未按规定保管发票的行为:
(一)丢失发票;
(二)损(撕)毁发票;
(三)丢失或擅自销毁发票存根联以及发票登记簿;
(四)未按规定缴销发票;
(五)印制发票的企业和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企业丢失发票或发票监制章及发票防伪专用品等;
(六)未按规定建立发票保管制度;
(七)其他未按规定保管发票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 下列行为属于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
(一)拒绝检查;
(二)隐瞒真实情况;
(三)刁难、阻挠税务人员进行检查;
(四)拒绝接受《发票换票证》;
(五)拒绝提供有关资料;
(六)拒绝提供境外公证机构或者注册会计师的确认证明;
(七)拒绝接受有关发票问题的询问;
(八)其他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办法》第三十七条所称“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包括经税务机关监制的空白发票和伪造的假空白发票。
第五十三条 《办法》第三十八条所称倒买倒卖发票,包括倒买倒卖发票、发票防伪专用品和伪造的假发票。
第五十四条 《办法》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条、三十九条所称没收非法所得,是指没收因伪造和非法印制、生产、买卖、转让、代开、不如实开具以及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发票、发票监制章或者发票防伪专用品和其他违反本细则规定的行为所取得的收入。
第五十五条 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造成偷税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处理。
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税务机关应当书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六条 《办法》第四十条所称“可以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期限和程序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办法》第四十二条“专业发票”是指国有金融、保险企业的存贷、汇兑、转帐凭证、保险凭证;国有邮政、电信企业的邮票、邮单、话务、电报收据;国有铁路、民用航空企业和交通部门国有公路、水上运输企业的客票、货票等。
上述单位承包、租赁给非国有单位和个人经营或采取国有民营形式所用的专业发票,以及上述单位的其他发票均应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由税务机关统一管理。
第五十八条 《办法》和本实施细则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五十九条 《办法》实施前发生的发票违法行为,依照当时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六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施行之日起施行。各部门原有关规定与《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相抵触的,按《办法》和本实施细则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宣传提纲

为了加强发票管理,强化税收征管,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于1993年12月23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认真学习和贯彻《办法》,对于加强发票管理和财务监督,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制定《办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票作为经济交往中基本的商事凭证,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和税务稽查的重要凭据。建国以来,发票一直由税务机关统一管理,十年动乱期间被当作“管、卡、压”砍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恢复;1986年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征管条例》)的规定,制定颁布了《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据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发票管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需要,原有的办法和措施已难以完全适应——
一是原有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难以有效地遏制发票违法行为。目前,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开具和使用发票,隐瞒收入,扩大成本,乱摊费用,偷逃税收的现象屡禁难止;一些不法分子私印私售、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利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走私贩私、侵吞国家财产的违法犯罪活动猖獗。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势必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严重干扰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原有的规定不适应将要实行的新税制的需要。在我国即将实行的新税制中,发票的意义和作用将发生很大变化,集中表现在增值税凭发票注明税款抵扣制度上。这就要求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视同税票严加控制,并在发票的印制、领购、填开等诸环节上作出比《原办法》更加严密的规定。
三是原有的管理制度内外不统一。内资企业按《原办法》执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按原国家税务局1991年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发票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原规定》)执行。这不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不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四是《原办法》与现行税收征管基本法律不配套。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的,以《征管条例》为依据制定的《原办法》,也随着《征例》的废止而废止,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发票管理迫切需要的规范加以调整。基于上述种种客观形势的变化和管理的需要,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颁布《办法》是非常必要的。《办法》是与《征管法》配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项行政法规。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发票管理工作在规范化、法制化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统一了我国的发票管理制度,强化了税务机关的发票管理职能,规范了发票管理程序,加重了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同时更加严格了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约束,进一步体现了对印制、使用发票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这将有利于健全税收征管法律体系,更好地发挥税收的监控职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制定《办法》的依据和原则
《办法》是依据《征管法》,以《原办法》和现行涉外发票管理的规定为基础,结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总结近几年来发票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吸收国际上发票管理的有益做法而制定颁布的。
《办法》的制定坚持和遵循了以下原则:
(1)维护经济秩序和便利商品流通相结合。根据这一原则,《办法》把发票管理范围集中在对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影响较大的经营性凭证上,即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劳务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而对企业单位内部的结算凭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等不再纳入发票管理的范围。这样,既方便企业单位内部非经营性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和核算,避免发票管理中的重复和交叉,又便于税务机关集中力量对影响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的经营性凭证加强管理。
(2)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照顾历史习惯相结合。集中统一是加强发票管理的需要,但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一些特殊情况又需要灵活处理,要将发票管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据此原则,《办法》作出了“对国有的金融、邮电、铁路、民用航空、公路和水上运输等单位的专业发票,经国家税务总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批准,可以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自行管理”的特殊规定。
(3)加强管理与简化手续相结合。《办法》在规范发票管理程序和规定各项加强发票管理措施时,力求简化手续。如《原办法》规定因业务上的特殊需要,用票单位须持设计好的发票式样,“向税务机关提出印制发票的书面报告,经批准后,到指定的印刷厂按规定印制”,这样,用票单位既要设计票样、报经批准,又要联系厂家,不仅手续繁杂,环节也多,而且极易出现纰漏。为此,《办法》规定,发票印制由税务机关统一管理;业务上有特殊需要须印明单位名称的用票单位,由税务机关统一安排,不必再与印刷厂家联系。因而既可减少用票单位的事务,又可减少出现漏洞的环节。
三、《办法》的适用范围
《办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今后无论是内资企业单位和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企业以及来华投资或者经营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只要其使用发票,均适用《办法》。
四、《办法》的结构和特点
《办法》是根据发票管理的基本要求,按照发票管理的工作流程设置结构的,即按发票的印制、领购、开具、保管、检查及处罚设立章节,明确发票的范围,对发票的印、领、用、存、查、罚等各环节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这对于税务机关和印制、使用发票的单位与个人掌握发票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运行程序,了解各自的权利(权力)和义务十分便利,有利于发票管理法规的贯彻执行。
与《原办法》等发票管理规定相比,《办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统一了对内对外的发票管理制度。《办法》作为《征管法》的配套行政法规,在适用范围上与《征管法》是一致的,无论是内资企业单位和个人,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来华投资或者经管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均适用。从而,使内、外适用不同发票管理制度的做法成为历史。这将有利于发票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新税制特别是增值税凭发票抵扣税款制度的正确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扩大对外开放。
(2)强化了税务机关的发票管理职能。针对当前发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税务机关发票管理职能弱化的现状,《办法》在发票的印、领、用、存、查、罚等各环节都强化了税务机关的管理职能,如发票印制权限集中到税务机关,增加了税务机关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辖区临时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领购发票提供保证人或者保证金制度,赋予税务机关采取发票防伪措施和进行检查的权力,并使之具体化,等等。这些规定必将有效增强税务机关强化发票管理的能力。
(3)规范了发票管理程序。《办法》作为一部兼具实体法和程序法性质的行政法规,对税务机关和印制、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在发票印、领、用、存、查、罚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被管理行为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明确了各自的义务、权利(权力)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4)加重了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对发票违法行为作了较具体的划分,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都较《原办法》更为严厉;特别是对私印私售,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等行为罚款的上限从原来的5千元提高到5万元,同时规定下限为1万元,而且对有两种以上违法行为的可以分别处罚。
(5)增强了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约束和对印制、使用发票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办法》对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制约,以保证其执法的客观、公正、正确。同时赋予印制、使用发票单位和个人以诉权,即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司法监督的形式保证税务行政的规范。
五、发票的印制管理
发票印制管理是发票管理的基础环节,在整个发票管理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征管法》第14条明确:“发票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税务主管部门指定,不得印制发票。发票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征管法》没有对发票管理的其他环节具体规定,而唯独对发票的印制管理作出具体规定,足以说明发票印制管理在整个发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因此,《办法》根据《征管法》的规定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对发票印制的管理——
一是实行准印证制度。《办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应当按照集中印制、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审查印制发票企业的资格,对指定的印制发票的企业发放发票准印证。
二是采用发票防伪专用品。《办法》规定,发票防伪专用品由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企业生产,禁止伪造、倒买倒卖发票防伪专用品。 三是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办法》规定,发票应当套印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的式样和发票版面印刷的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并实行不定期换版制度。禁止伪造发票监制章。
四是限制发票印制地。《办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票,应当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印制;确有必要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制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商印制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同意,由印制地税务机关指定的印制发票的企业印制。为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印制管理,《办法》还规定,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印制。禁止在境外印制发票。
五是印制发票必须严守管理规定。印制发票的企业,应当按照税务机关批准的式样和数量印制发票;并按规定建立发票印制管理制度和保管措施,对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使用、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印制发票使用的文字,应当为中文。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加印一种通用的民族文字。有实际需要的,也可以同时使用中外两种文字印制。
六、发票的领购
发票领购是用票单位和个人取得发票的法定程序。对发票领购程序的规范,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管理,方便用票单位和个人使用发票减少发票的流失。为此,《办法》对发票领购程序作了严格的规范——
一是对于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规定了以下领购程序:
(1)在领取税务登记证件后,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领购发票申请,同时提供经办人身份证明、税务登记证件或者其他有关证明以及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的印模。
(2)主管税务机关在对其领购发票申请及有关证明材料审核后,发给发票领购簿。
(3)凭发票领购簿核准的发票种类、数量以及购票方式,向主管税务机关领购发票。
二是对于临时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凭其所在地税务机关的证明,向经营地税务机关申请领购经营地的发票。经营地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及数量交纳不超过1万元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按期缴销发票的,解除保证人的担保义务或者退还保证金;未按期缴销的,由保证人或者以保证金承担法律责任。税务机关收取保证金,应当开具收据。
三是对于其他单位和个人,实行申请填开制度。即需要发票时,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申请开具。
七、发票的开具和保管
发票的开具和保管是发票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它们与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税务机关的稽查监督密切相关。因此《办法》对这两个环节的不同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一是对于填开发票单位和个人的要求:
(1)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它经营活动对外收取款项时,应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特殊情况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开具发票。
(2)开具发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逐栏、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并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
(3)使用计算机开具发票,须经税务机关批准,并使用税务机关统一监制的机外发票,开具后的存根联应当按照顺序号装订成册。 (4)发票限于领购的单位和个人在其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开具;超出此范围经营的,应当开具经营地的发票。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可以规定跨市、县开具发票的办法。
(5)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当相应办理发票和发票领购簿的变更手续;注销税务登记前,则应当缴销发票领购簿和发票。
二是对于取得发票单位和个人的要求:
(1)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时,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但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
(2)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三是用票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保管发票。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要建立发票存放和保管制度,设置发票登记簿,并定期向税务机关报告发票使用情况;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保存期满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
四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倒买倒卖发票、发票监制章和发票防伪专用品;未经批准不得跨规定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禁止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出入境。
八、发票的检查
发票检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印制、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执行发票管理规定情况的监督活动,是发票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保证印制、使用发票单位和个人严守发票管理规范,维护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办法》不仅明确了税务机关的发票检查权,而且使之具体化、规范化,以确保发票检查权的行使和对被检查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明确税务机关在发票检查中的权力和职责。税务机关在发票检查中可以行使以下权力:
(1)检查印制、领购、开具、取得和保管发票的情况;
(2)调出发票查验;
(3)查阅、复制与发票有关的凭证、资料;
(4)向当事各方询问与发票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5)在查处发票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6)对被检查人从境外取得的与纳税有关的发票或者凭证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或者注册会计师的确认证明。
税务机关在进行发票检查时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检查人员进行发票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
(2)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检查人开具发票换票证。需要调出空白发票查验时,应当开付收据;经查无问题时应当及时退还。
二是规定被检查人在发票检查中的义务:
(1)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2)提供境外公证机构或注册会计师的发票或者凭证确认证明;
(3)收执发票或发票存根联的单位,要如实填写税务机关发出的发票情况核对卡,并按期报回。
九、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
发票违法行为是违反发票管理制度应受法律制裁的行为。《征管法》第48条规定,非法印制发票的,由税务机关销毁非法印制的发票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罚款。《征管法实施细则》根据这一规定精神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发票,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出口退税款的,明确“税务机关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并可以处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的税款一倍以下的罚款”。《办法》在《征管法》及其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
一是对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可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按照规定印制发票或者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的;
(2)未按照规定领购发票的;
(3)未按照规定开具发票的;
(4)未按照规定取得发票的;
(5)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
(6)未按照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的。
有上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行为的,可以分别处罚。
二是对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收缴发票,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是对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由税务机关依法予以查封、扣押或者销毁,没收非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新旧法规的衔接
根据《办法》的规定,财政部1986年颁布的《原办法》和原国家税务局1991年颁布的《原规定》,从《办法》发布之日起废止。对于《办法》发布之后正在处理或者新发现的以前的发票违法案件和违法行为的处理,原则上适用《原办法》、《原规定》。但是,为便于操作,凡属于办案、复议等程序方面的规定,一律适用《办法》及其《细则》。
总之,《办法》是我国发票管理的基本法规,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的重要法律武器。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组织税务人员学好、用好《办法》;同时,要向社会广为宣传,以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使《办法》在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NOTICE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 FOR MANAGEMENT OF INVOICES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December 28 1993 Guo ShuiFa [1993] No. 157)

Whole Doc.
To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ax bureaus of
various cities with separate planning, tax bureaus of Shenyang, Changchun,
Harbin, Nanjing, Wuhan, Chengdu, Xian and Guangzhou:
With approval from the State Council,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promulgated on December 23, 1993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voi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ethods).
In order to make the Methods more operational and easy for implementation
and unfolding publicity, in light of the authority granted by the Methods,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has formulated the Detaile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voi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Detailed Rules),
and has compiled the Publicity Outline for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voi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ublicity Outline). The Methods, along with the Detailed Rules and
Publicity Outline, are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The Notice on related
issues concer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is given as follows:
I.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The Methods
are China's first set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voices publish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Its
promulgation marks a new stage in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China's invoices. It unifies China's current invoice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s the functions of tax authorities over
invoice management, standardizes the procedures for invoice management,
increases the dynamics of punishment of law-breaking acts related to
invoices, imposes strict restraint on the tax authorities' exercise of
functions and powers, and embodi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units and individuals who print and use invoices. This
not only helps further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conscientiously strengthen the work of invoice management and
give a better place to the functions of taxation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but also helps maintain the market economic order, promote fair
competition, and boost reform, opening up and the sustained,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ax authorities at
all levels and the vast number of taxation cadres must height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nify their thinking; they should not only se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Methods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o raising the level of
invoice management, but should also fully realize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tructure. The various
localities should regar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as a major event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 conscientiously strengthen leadership, step
up formulation of concrete opinions and measur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nd promptly report to local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hip and
communicate with related departments, so as to facilitate support and
coordination among various quarters and ensure the solid and effective
proceeding of this work.
II. Conscientiously organizing study and training and unfolding
ext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ax authorities in various localities
should actively organize forces, pay earnest an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training and publicity of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In line
with the plan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aw for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the study, training and
publicity of the new tax system, selectively organize invoice-training
classes, organize the vast number of taxation cadres and the units and
individuals who engage in the printing and use of invoices to
conscientiously study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grasp their basic
spirit and contents, clearly define their respective rights and duties and
make proper prepar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use of such
publicity media as broadcast, TV,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s well as
various publicity means, unfold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o as to increase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ions on invoice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public's sense of using
invoices according to law, intensify social supervision over the invoice
field, thereby laying a solid mass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voice management.
III.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voice management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related stipulations of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tax authorities at all levels should, in light of concrete conditions,
conduct conscientious liquidation of the original invoice management
system, abolish and revise what should be done so, and re-establish a
system where it should be done so, thereb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related to the printing,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management fees of invoices, the earnest money of invoices, and the
various management systems related to the purchase, use and preservation
of invoices, so a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legal system for invoice
management, so that there will be rules to go by in every link related to
invoice management.
IV. Enforcing strict management of invoice printing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anti-fake measures. In selecting enterprises which engage in the
printing of invoic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ictly follow the
qual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set in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centralization and unification, introduce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s, select and fix points through invitation and submission of
bids. Relevant management systems must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tipulations in designated printing enterprises,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check; with regard to those printing enterprises which do not
earnestly correct the problems that have cropped up, their qualifications
for printing invoices should be promptly annulled, so as to ensure the
printing qual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invoices. At the
same time, to deal with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deluge of
false invoices, the disruption of economic order and the corruption of
social mor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ced anti-fak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mplement anti-fake measures by issuing unified
national invoices,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anti-fake properties of
invoices, and reduce and eventually eradicate the danger brought about by
the chronical malady of false invoices.
V. Carrying out close coordin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concentrating
efforts on attack against serious law-breaking crimes in the field of
invoices.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has provided
a legal basis for further attacking law-breaking acts related to invoices.
While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examination of various links regarding
the purchase, receiving, use and preservation of invoices, the tax
authorities in various localities should lose no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such as public
security and procuratorial departments and law courts, an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purposefully launch special
struggles in key areas against illegal criminal activities such as
unauthorized printing, selling, illegal trading, forging and faking
invoices. Those whose cases are serious and constitute crimes shall be
timely transferred to judicial organization and punished,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x withholding system under which VAT
will be clearly no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voices effective on January
1, next year, propel the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bring
about a still better market economic order.
VI.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regulations. In lin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the Interim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s Invoic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riginal Methods)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n August 19, 1986 and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voices Related to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riginal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by the original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n December
27, 1991, shall be abolished from the day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ethods. With regard to the handling of cases under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r the newly discovered previous illegal cases and illegal acts
related to invoices after the day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ethods, the
Original Methods and the Original Regulations are, in principle,
applicable. However, to make things easy for operation, stipulations on
such procedural aspects as the handling and reconsideration of cases,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are applicable to all of these cases.
VII. Strengthening tie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evels. In order
to promptly grasp the situation regard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Detailed Rules, tax authorities in various localities should assign
someone to be in charge, send us a timely feedback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locality's publicity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so as to
facilitate unified study, coordination and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ax bureaus of cities with
separate planning shall report their invoic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asures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for the record.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sets of separate tax organizations, the invoice
management work shall be placed under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rrent system.
The various points mentioned above shall be conscientiously carried
out in light of local actuality.
Appendices:
I. Detaile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Invoice Management.
II. The Publicity Outline on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Invoice Management

Appendix: 1
Detailed Rul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Invoice Management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
Article 1
These detailed rules for implementation are hereby for 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44 of the Method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Invoice Management (hereinafter is referred
to as the Methods).
Article 2
The seal used for supervising the manufacture of the nation's unified
invoices is the legal indication of the tax authorities' management of
invoice, its shape, specification, content and color are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approval gran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r by the branche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by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the branche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local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provincial-level tax author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invoices should all be printed
with the seal for supervising the manufacture of unified national
invoices.
Article 3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tegories of invoices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ax authorities at or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Article 4
Invoice basically consists of triplicate forms, the first form is the
invoice stub, the invoice maker retains the stub for future reference; the
second form is the invoice form, the receiver uses it as the primitive
voucher for paying or receiving money; the third form is the form for
keeping accounts, the drawer uses it as a primitive voucher for keeping
account.
The basic forms of special-purpose invoices for VAT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deducting form, the invoice receiver uses it as a voucher for
deducting tax money.
In addition to the special invoices for VAT, tax authoritie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city) level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number of
invoice forms in light of needs and determine their uses.
Article 5
The basic contents of invoice include name of invoice, track and
number of word, the number and uses of invoice form, the client's name,
the bank of deposit and account number, the name of commodities and the
project of business, measurement unit, quantity, unit price, amounts in
words and figures, the drawer, the date of making out an invoice, the name
(signature) of a unit or individual who makes out the invoice.
Where there are withholding, collecting and levying taxes on a
commission basis, the contents of their invoices should include the rates
of taxes withheld, collected and levied on a commission basis and the
amounts of taxes withheld, collected and levied on a commission basis.
The special invoices for VAT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address, tax
registration number, the rate and amount of VAT of the goods purchaser,
the name, address and tax registration number of the goods supplier.
Article 6
The unified form of invoice used nationwide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The unified form of invoice used within the scope of a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shall be determined by provincial-level
tax authorities.
The form of invoice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include the variety
of the invoice, the purposes, concrete contents, layout, specification and
scope of use of various sheets of invoice.
Article 7
Units which have a fix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ite, complete
financial and invoic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a large invoice use volume
may apply for printing invoice to be printed with the name of their own
units; if unified form of invoice cannot satisfy business needs, unit may
design invoice forms of their own units, but they must have the approval
from tax authorities at or above the county (city) level, of which special
invoice for VAT shall be decided separately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CHAPTER II The Printing of Invoices
Article 8
"The special invoice for VAT shall be decided separately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referred to in Article 7 of the Methods means
that invoices are printed exclusively by the enterprise designa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Article 9
Enterprises printing invoices and enterprises producing special
products for anti-fake invoices shall possess the following
qualifications:
(I) Their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level can meet the needs of
printing invoices and producing special products for anti-fake invoices;
(II) Capable of guaranteeing supply in compliance with the demands of
tax authorities;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02-01-18

教学〔2002〕4号


  根据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和招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贯彻执行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在已经试点的各项改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二、坚持依法治招。依法治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按照依法治招的要求对已有的规章和办法重新修订。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要切实做到公正、公平,招生条件、录取程序和规则等必须事先在招生章程中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录取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和社会的各项承诺。在录取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和多种形式处理好考生报考志愿与考试分数的关系,保证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监督制度和公示制度,录取的各类学生都要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杜绝招生考试中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三、高等学校应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根据国家建设对各类人才的客观需求、国家的招生政策和生源情况等,做好招生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自主、科学地安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认真负责地完成招生计划。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为做好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保证高等学校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新生,制定本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入学考核形式以文化考试为主的原则。

一 报名

  1、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具备报名资格: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健康。

  2、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侨民符合上述条件,持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侨居留证”,可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生委员会)指定的地点报名。

  3、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应届毕业生之外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的在校生;
  (3)因触犯刑律而被追诉或正在服刑者;
  (4)被高等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不满一年者(从被处分之日起,到报名开始之日止)。

  4、报名时间、地点和报名办法

  报名时间和办法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
  考生在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报名,一般不办理借考手续。
  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开展社会化报名试点工作。
  因公长期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人员或其随身子女,确需在当地借考的,由考生或其父母工作单位向工作单位所在地及户口所在的省级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并经同意后,可在常住户口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常住户口所在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处理。

  5、考生志愿的填报

  各省级招生委员会根据本地区录取工作需要,规定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和办法。考生志愿表(卡)应按照有利于充分反映考生报考意愿、有利于投档工作、有利于高等学校录取时专业调剂的原则设计。
  考生应在全面了解有关高等学校情况和招生方案以及所在地省级招生委员会公布的招生规定后,认真填写本人的报考登记表和报考学校、专业志愿表(卡)等,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因考生本人填报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各报名点要加强对考生填表(卡)的指导,并认真校验和确认考生填涂的内容。

二 考生电子档案

  6、考生电子档案须与原始(纸介质)档案相关部分内容一致。考生电子档案是高等学校网上录取新生的依据。

  7、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颁发的招生信息标准制定考生信息采集办法,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信息采集内容应适应高等学校录取时对考生综合评价的要求。

  8、电子档案包括考生报名信息、体检信息、志愿信息和成绩信息等四部分。考生报考登记表、体检表、报考学校、专业志愿表(卡)及考生各科应试成绩是考生电子档案的主要数据源。

  9、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对采集的考生有关信息要进行汇总、整理、校验、确认,并按规定的格式建立考生档案库,确保考生相关信息完整、准确。

三 招生章程

  10、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和有关招生机构向社会公布招生方案和录取规则等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内容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11、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或专科)、办学性质(如是否民办)、在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人数、外语语种要求、男女比例、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相关科目成绩或加试要求、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对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收费标准等。

  12、高等学校应将本校的招生章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寄送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高等学校招生章程汇总,向社会公布。

四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1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看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考生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对犯过错误的考生,要提供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表现等翔实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14、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
  (1)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言行或参加邪教组织的;
  (2)道德品质恶劣的;
  (3)有违反社会治安条例,或其它刑事犯罪行为的。

五 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15、报考高等学校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检查按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16、省级招生委员会会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体检工作的组织办法并由县级(含县级)招生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组织实施。考生的体检应在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成立体检站,主检医师应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责任心强的医生担任。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做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省级招生委员会应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指定一所终检医院,负责协调有关方面对有疑义的体检结论做出最终裁定。

六 考试

  17、教育部确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种类,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方案,授权有关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承办。

  18、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根据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命题,并制订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各科目分值。教育部授权有关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自行命题的,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办理。

  全国统考试题(包括副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在启用前为绝密级;省级教育招生机构命制的试题(包括副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在启用前为机密级;全国、省级统一考试之后启用的评分标准为秘密级。

  19、全国统考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六个语种,由考生任选一种。外语增加听力测试。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外语除笔试外,还应进行口试。口试由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

  20、全国统考于7月7、8、9、10日四天内举行;考试的时间表由教育部颁布。

  21、考场须设在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并按有关考试规定管理。

  22、民族自治地区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高等学校或专业(类)招生,由自治区或省招生委员会自行命题,组织考试。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高级中等教育毕业生,报考用汉语文授课的高等学校,应参加全国统考。汉语文由教育部另行命题,不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并用汉文字答卷;其他各科(包括外语试题的汉语部分)可翻译成本民族文字,用本民族文字答卷。在考汉语文的同时,由有关省、自治区决定,也可以考少数民族语文,并负责命题(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报教育部备案)。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的成绩分别按50%计入总分,但汉语文成绩必须达到及格水平,方能录取。

  23、答卷的评阅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

七 招生来源计划

  24、高等学校应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结合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源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自主、合理地安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

  25、高等学校特别是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等学校应按照中央关于加快西部开发的要求,加大为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并根据当地需求合理安排招生的层次及学科、专业。

  26、高等学校应注意在生源质量比较好、数量比较多的地区,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适当增加招生计划,以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区域间的相对均衡发展。已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应继续安排行业特色较强的学科、专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学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地方高等学校,还应积极主动多为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

  27、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省际间的相互协调与沟通工作,保证地方高等学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编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地方高等学校整体招生质量、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8、有关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及主管部门关于定向就业的招生政策,保证军工、国防等重点建设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安排好面向艰苦地区、艰苦行业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要与定向就业单位签署并落实好符合有关规定的协议书,坚决制止假定向或利用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向考生收费。


  29、保送生计划数,以及不做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的少年班、小语种、第二学士学位、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艺术类专业、预科班结业生、内地西藏班等其他招生形式的计划数,均须纳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总数。

  30、安排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高等学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不平衡的问题。凡有预留计划情况的高等学校,须将预留计划数向社会公开。

  31、各高等学校将按上述要求编制的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报主管部门,其中,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在本地安排的招生计划由主管部门汇总核定后,径送至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由其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等学校编制的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的招生计划由主管部门汇总核定后报教育部汇总备案,教育部将有关高等学校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汇总后,分送至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并由其向社会公布。

八 录取

  32、高等学校招生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组织有关高等学校分批次进行录取新生工作。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应全面实行远程录取管理模式,各高等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取远程异地录取方式开展录取工作。

  33、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要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高等学校录取批次。原则上同一高等学校同一学历层次的招生计划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可以将同一高等学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但同一专业同一学历层次的全部招生计划须安排在同一批次。

  34、各省级招生委员会根据高等学校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的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确定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35、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要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录取投档办法,正确处理好考生成绩与志愿的关系。在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高等学校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应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高等学校有关招生录取的具体要求,应事先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录取期间不得随意更改在招生章程中对社会的承诺。

  36、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投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同时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以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应监督、检查高等学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完成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行为。

  37、报考高等艺术院校或其它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应在其户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全国统考,其中数学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高等学校在招生章程中写明并向社会公布。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应将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的成绩按规定的时间提供给有关高等学校。

  38、高等学校录取新生要按照规定程序,按时完成提档、阅档、退档、审核等各环节工作,保证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超过时间或不按规定进行录取的高等学校,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有权根据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按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代为录取。

  39、未经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不得规定男女生比例,不得限制应试外语语种。

  4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届高中毕业考生,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分数不得超过20分。

  (1)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和《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基[2001]1号)评出的省级优秀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
  (3)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者;
  (4)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

  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以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降低分数投档条件,只取其中降分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降低分数不得超过20分。
  (1)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3)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
  (4)烈士子女。

  42、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3、定向招生若在该高等学校投档分数线上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可在其线下20分以内投档,由学校择优录取;若仍完不成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则就地转为非定向计划执行。为军队培养的国防生按有关要求执行。

  44、对肢体残疾、生活能够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等学校不能仅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45、高等学校须将拟录取考生名单(包括保送生、单独考试录取的考生)报经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核准。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核准备案后形成录取考生名单,并加盖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录取专用章,以此作为考生被正式录取的依据。

  高等学校根据经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单填写录取通知书,加盖本校校章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户籍迁移和报到注册等手续;高等学校凭录取通知书和经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单办理新生入学及户籍登记等手续。

  46、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应将加盖录取专用章的录取考生名单、新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档案材料等及时、统一寄送有关高等学校。

  47、经授权单独组织招生考试的高等学校须按有关要求及时向生源所在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送有关招生录取数据;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应按规定向教育部及时上报本地区所有考生的有关招生录取数据。对属于考生个人信息及有关录取过程中需要保密的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开。
考生可通过各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提供的途径查询本人的录取结果。

  48、录取工作应在9月上旬结束。9月15日前不能开学的高等学校,须报经教育部批准。

  49、由于网络传输等其它因素造成的招生遗留问题,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和高等学校有责任通过协商妥善解决。

九 招生机构及其职责

  50、教育部主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其职责是:

  (1)领导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与考试工作;

  (2)制订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

  (3)指导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等学校和省属高等学校编制招生来源计划并汇总备案;

  (4)指导、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工作;

  (5)组织开展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领导招生、考试的改革试点,培训有关人员,并进行宣传工作;

  (6)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组织或督促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51、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盟、州)、县(市、区、旗)人民政府分别成立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各级招生委员会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招生委员会(或教育部)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招生工作。招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兼任。招生办公室是招生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代表招生委员会行使职权,处理招生日常工作。应确定必要的编制,配备专职干部。市(地区、盟、州)、县(市、区、旗)招生委员会的职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做出相应的规定。

  52、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职责:

  (1)执行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章,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必要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汇总并公布高等学校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章程;

  (3)指导、监督高等学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及对社会的承诺;

  (4)负责组织考生报名、政治思想品德考核、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考试、录取等工作;

  (5)组织开展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

  (6)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调查处理本地区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53、高等学校应成立由校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机构,并设立招生办公室,负责本校招生工作。其职责是:

  (1)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制定本校招生章程和招生方案;

  (3)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实事求是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本校情况和录取规则,不作误导考生和家长的宣传和承诺;

  (4)根据国家核准的年度招生规模及有关规定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录取考生,并负责协调和处理本校录取工作中的遗留问题;

  (5)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

  (6)支持地方招生委员会完成招生方面的其它工作。

十 招生经费

  5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经费,应由地方教育事业费列支。高等学校招生经费,应由本校事业费列支。

  55、考生须缴纳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有关规定自行确定。

十一 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

  56、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考生,由违规行为发生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高校招生办公室和其它招生考试机构,取消其当年的考试资格、录取资格;已经被录取或取得学籍的,应由学校取消其录取资格或学籍并将其退回户口所在地:

  (1)以虚报、隐瞒或伪造、涂改有关材料及其它欺诈手段取得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的;

  (2)在考试中有夹带、传递、抄袭、换卷、代考等舞弊行为和携带规定以外与考试有关的物品进入考场的;

  (3)扰乱报名点、体检点、考场、评卷点及录取场所秩序,使其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或以其它方式影响、妨碍招生工作人员,使其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

  (4)有其他舞弊行为的。
  57、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招生工作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由违规行为人员所在单位撤销其招生工作职务,取消工作人员资格或给予行政处分:

  (1)在出具、审定考生的报名资格证件、证明、体检、档案材料(包括有关政策要求的证明材料)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2)在招生或考试中指使、纵容、协助、伙同他人舞弊的;

  (3)在招生或考试中涂改考生志愿、答卷、考试成绩及其他有关材料(包括计算机记载的考生信息)的;

  (4)有直系亲属参加考试应回避招生考试工作却隐瞒不报,并利用工作之便徇私舞弊的;

  (5)在招生中徇私舞弊,不按录取程序招收学生,或擅自招收不达录取标准的学生的;

  (6)在招生中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致使招生工作受到重大损失的;

  (7)其它破坏招生工作的行为。
  58、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员,由司法机关根据情节轻重,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刑法、行政处罚法、保密法给予处罚:

  (1)盗窃或泄露在保密期限内的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答卷的;

  (2)扰乱考场、评卷点及录取场秩序,威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

  (3)在招生中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的;

  (4)有其他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行为。

十二 附则

  59、单独招生、招收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等有特殊要求的高等学校或专业招生办法,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60、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可依据本规定制定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须报教育部备案,并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
  61、本规定由教育部负责解释。